顯示具有 放生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放生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3/1/4

有機花椰菜上的小菜蛾

有機店買的花椰菜在冰箱放了好幾天,料理時發現裡面不少菜蟲,明顯比市場上的花椰菜多,應該是沒用藥的關係。

把幼蟲挑出來,沾粘在莖上的繭則用菜刀連同所附著的莖肉小心切下來,大概有十幾個。採集箱放在陽台養著,沒幾天就「轉大人」:

根據有限的昆蟲知識,他的學名是Plutella xylostella,俗名小菜蛾,是很常見的菜蟲。iNaturalist 紀錄顯示全台廣泛分佈,但體型很小,加上其貌不揚,願意拍照紀錄的觀察者很少:

為何要放小菜蛾一條生路?分享一段經文:



這個「彼識」到底是什麼?不用猜,下面影片直接明講了:



2022/12/31

陽台吸頂燈換成20W LED幽浮燈以拯救路過飛蟲

陽台吸頂燈是60W白熾燈,玻璃燈罩,使用超過15年,不但亮度昏暗,還因燈罩有縫隙,很多飛蟲跑進去烤死在裡面,不但傷害無辜小生命,要定期清理蟲屍也麻煩(要下樓搬鋁梯)。

為了利益眾生同時一勞永逸,決定換裝幽浮燈。在露天買,一顆99元,不貴,應該都是從大陸進貨。商品頁面:https://www.ruten.com.tw/item/show?22043755918152

上半部是金屬,有利散熱,下半部是半透明塑膠,兩者嚴絲合縫,沒有小蟲可以跑進去的地方:

前陽台玻璃燈罩卡死,轉不下來,扳手敲碎:

底盤拆掉,留下堪用的E27陶瓷燈座:

雖然在天花板上摸不到,但這種將燈座及金屬接點裸露的安裝方式其實有點危險,為了後手的安全,先送電然後用驗電筆確認火線及中性線:

確認火線接燈座中心接點,中性線接燈座螺紋接點,這樣可將裸露的帶電金屬面積降到最小,減少誤觸的機會。雖然都會斷電施工,但無法保證後手不是天兵。重新斷電後,用螺絲固定燈座(斷電再施工,千萬別忘了):

轉上幽浮燈:

超亮、省電、環保、又護生。


2022年4月換裝,經過梅雨季與颱風季考驗,至今都沒問題,與大家分享。DIY電工有風險,千萬注意安全,務請驗電再碰觸任何電線接點。

2020/7/16

免餌劑、免殺生徹底移除棕帶蟑螂(小蟑螂)

最後一次在家中看到棕帶蟑螂大概是20天前,為了確認,昨晚再用吹風機熱風去吹水槽跟瓦斯爐下面櫥櫃的縫隙,那是蟑螂最喜歡躲的地方,竟然一隻都沒跑出來,應該已經徹底根除。

跟家中蟑螂奮鬥五年以上,之前嘗試的方法有:
在廚房水槽下點一盞七彩LED燈
用電腦散熱風扇DIY廚房防蟑櫥櫃
使用蟑螂屋陷阱誘捕小蟑螂

但家裡還是一直有蟑螂,這一次下定決心請他們全部搬家,花了三個月,終於成功!

這個方法免餌劑、免灑毒、免殺生,但是需要相當的勤奮與意志力,所需工具只要三個以上的量米杯、一個蟑螂屋跟一個廣口塑膠瓶,成本不到300。

步驟如下:

一、晚上(天黑後)回家,開燈後第一件事,就是抓蟑螂。先巡廚房、浴室,再巡臥室、客廳,務必把所有看到的「每一隻」蟑螂,不論若蟲成蟲,趁他們還沒開溜之前,全部先用量米杯罩住。如果一次發現的數量很多,優先處理有繁殖力的成蟲,特別是母成蟲,其次處理若蟲,越大隻的若蟲跑越快,一齡若蟲不太會跑,可以最後處理。罩住後再配合紙張,一隻一隻轉移到廣口瓶中圈養。用量米杯罩蟑螂的訣竅是:慢、慢、慢,蟑螂的尾毛很敏感,動作一快,他們察覺到風動就會開跑,這時要抓就累了。另外,一齡若蟲有時候一次出現好幾隻(同一窩),可改用閒置水果刀捕捉,效率會比使用米杯高很多,也比較不容易讓纖細的他們受傷。

二、偶爾睡不著就起床開燈抓蟑螂,半夜醒來往往是收獲最好的時候,這三個月內大概失眠三次,每次都能抓到十幾隻。

三、除了手工抓捕,也配合之前介紹過的蟑螂屋

四、廣口瓶中放一些對折的厚紙板讓蟑螂躲,並提供少許乾糧、飲水讓蟑螂維生,一個禮拜內利用夜間拿到花園放生,以免嚇到人。

另外,由於安裝DIY新風機,平常家裡門窗緊閉,之前也花了不少功夫增加房屋的氣密性,蟑螂不容易從縫隙進出,應該也是這次能徹底成功的原因之一。

三個月,一直到最後10天以前,幾乎每天都會抓到蟑螂,自己也曾懷疑到底能不能抓光,而讓我堅持下去的原因,是生態學教科書的內容,我相信只要讓蟑螂的族群量下降到有效族群量以下,蟑螂就無法繼續繁殖(除非棕帶蟑螂可以進行孤雌生殖)。知識真的有力量。

最後兩隻,是受困蟑螂屋的若蟲,之後就真的沒了。估計三個月總共抓到的蟑螂可能有500隻以上,全部放生。

英文單字kind非常有意思,因為認識自己與蟑螂在本質上屬於同一種kind(同類),因此就會對他們比較kind(仁慈),不願意殺害他們。

後記:
7/18 陷阱抓到母成蟲1隻
7/24 米杯抓到公成蟲1隻
8/6   水果刀在浴室捕捉到1齡若蟲5隻,一該是同卵鞘孵出
8/26 近午夜米杯抓到母成蟲1隻,浴室2齡若蟲1隻沒抓到
8/29 浴室捕捉到若蟲4隻,懷疑是從管道間侵入,計畫針對浴室天花板填縫
9月上半月 浴室4次捕捉到若蟲共12隻,都是1~3齡若蟲。
10/1 浴室1隻若蟲 ,陷阱1隻若蟲
10/2 浴室鏡子背面掛架10隻若蟲,陷阱1隻若蟲,瓦斯爐下方櫥櫃用吹風機逼出9隻若蟲,1隻公蟲,晚上又在瓦斯爐下方櫥櫃抓到1隻若蟲,1隻母蟲,顯然已經重新建立族群。
10/3~20 共抓到若蟲20隻,大部分在浴室抓到,還好都沒看到成蟲。
10/21~31共抓到2公2母成蟲,9隻若蟲。
11月共抓到7公2母成蟲,39隻若蟲。
12/1~9共抓到5若蟲
 

2020/7/9

移民天堂前請黑眶蟾蜍到我家作客

每次晚間去花園放生蟑螂時,不時看見黑眶蟾蜍在地上跳,跳著跳著,就跳進池邊的方井。井底落差大,蟾蜍腿短,根本跳不出來,必死無疑。

我覺得他們會跳進去,多少跟被我驚擾有關,心中有疚。一日夜間探查井中,已有三隻困死,救出三隻活的。

春夏之際,黑眶蟾蜍幾乎是夜夜歡唱,鄰居頗感困擾,有時候還誤會是哪家冷氣作怪,向管理員抗議,因此利用此次救援行動,順道幫鄰居除害。

用手機LED照明,快速巡視花園,1隻正在水邊鳴叫,4隻正在守燈待蟲,總共5隻,也徒手撈入水桶,帶回家中。

根據之前的經驗,蟾蜍雖然韌命,擁擠受拘的時間長了,還是會陣亡,所以暫時把他們關在淋浴間,有濕氣,不會脫水,還有活動空間。


隔天傍晚,把蟾蜍們帶到幽幽湖放生,這裡有草地可以覓食,有樹蔭可以乘涼,有木棧板可以躲藏,有生態池可以繁衍蝌蚪,簡直是蟾蜍的天堂,而且旁邊沒有住家,不會吵到人。


常行放生可以培養慈悲心,但我認為救生、放生應該隨緣,如果是刻意為之的大型放生活動,抓捕、運送的過程必然會犧牲很多生命,與放生本意其實是相違的,且背後的業果影響深遠,不可不慎。

2018/12/8

使用蟑螂屋陷阱誘捕小蟑螂(棕帶蟑螂)與放生心得

家裡小蟑螂(棕帶蟑螂)很多,所以在露天買了這棟兩樓的蟑螂屋回家試用,含運不到250很便宜,結果三個月抓了上百隻,解決了我家蟑螂很多的問題。初期一天可抓十隻以上,抓到後來,要好幾天才能看到一隻。蟑螂抓到後,全拿去戶外放生,愛護生命才會健康長壽。


一樓放的誘餌要用有香味的食物,果皮效果好,重點是要新鮮,應兩三天換一次。設置上廚房、廁所、垃圾桶旁是重點。等到族群量下降後,看到哪邊有,晚上就放哪邊,通常隔天就有收穫,抓光就換位置。

這個陷阱是設計給大蟑螂用的,小蟑螂雖然可進入一樓,但力量不足以打開二樓的門,所以二樓的門可塞衛生紙留個縫讓他們鑽。二樓一定要放沾濕的衛生紙提供飲水,才能吸引他們往二樓集中。

如果不能天天拿去外頭放生,二樓的衛生紙會乾掉,要記得加水,也可放對折的厚紙板提供躲藏空間,如此開蓋加水與放生時也比較不會一下全跑出來嚇死寶寶。有水的情況下蟑螂可以活好幾天,但還是盡快野放為宜。

蟑螂屋不用要收起來的時候,要把蟑螂屋倒放,讓閘門全部開啟,這樣才不會有蟑螂誤入被困死其中。不過通常裡面沒有食物的情況下,蟑螂是不會跑進去的。

抓不到蟑螂可能跟使用者心態有關。如果蟑螂屋充滿殺氣(散發同伴死亡的氣味),或者因為使用蟑螂屋害死太多蟑螂,結果整棟變成凶宅怨氣太重,比較聰明的蟑螂就會選擇避開。因此放置時對蟑螂抱著請他搬家而不是要給他死的態度,效果才會好。

2018/7/23

渠道救生與田野放生筆記(四)-裝備升級與小斑龜

2018/7/23 兩日累積雨量99.5mm

由於連續數天下雨
推測應該會有很多外出活動的兩爬被沖入集水井
今天特地提早出門,於6:30抵達現場

由贊助者出資,添購了方形撈網(魚友水族NT350)
網口較大,方形網框可貼近集水井水泥壁面↓


另外內人贊助20公升PET果酒瓶(宇振五金NT480)
容量大,減少青蛙的緊迫感
瓶口大,更容易把青蛙投入,增加作業效率,縮短時間以提高存活率
果酒瓶用來裝神經質的小雨蛙、澤蛙、虎皮蛙
採集箱用來裝不會緊張的樹蛙、樹蟾跟蟾蜍↓


另外增加安全衛生裝備
口罩:避免污水噴濺到口鼻
袖套:防蚊
無粉橡膠手套:避免接觸污水,避免再次被溺水的蜜蜂螫到手指

還有1.5小時才上班
準備好好大撈一筆
然而靠近集水井一看,柵欄上卡住很多枯枝落葉
顯然因為大雨滿圳,
裡面的兩爬也都逃出或被大水沖走了↓


撈一撈,只有花浪蛇一隻,斑龜一隻,澤蛙一隻↓


花浪蛇直接放走,班龜抓到埤池放生,澤蛙放水田



2018/7/20

渠道救生與田野放生筆記(三)-棲地選擇與虎皮蛙大爆發

2018/7/17 昨日雨量0
上午監工經過集水井,
看到一隻超大虎皮蛙在井中載浮載沉
手抄網撈上來裝進採集箱
虎皮蛙成蛙非常神經質
在採集箱中亂竄不停
恐怕他撞傷自己,用衣服包住整個箱體才安靜下來
先帶回工作站 ↓ 然後外面再罩一個裝印表紙的紙箱,營造安全感


下午監工又經過集水井
再撈起一隻大虎皮蛙還有其他小蛙、小蛇
連同上午那隻虎皮蛙
找了一處有點積水的林緣放生
不過後來想起十多年前對虎皮蛙的印象
他們比較喜歡開闊的水域如水田、水池等等
希望這兩隻虎皮蛙晚上可以自己跳到馬路對面水田
下次應該找更適合的地方放生
用Google earth尋找合適的水域↓


2018/7/18 昨日雨量0
天氣炎熱,因巴士海峽有颱風
已經好幾天沒有午後陣雨
經過集水井,救出小澤蛙3隻
放生在高速公路涵洞下方的小水池

因為無法每天巡視集水井
所以在集水井裡面投放一塊泡綿板
讓受困的青蛙們可以暫時停歇保持體力,延長待援時間

2018/7/20上午 昨日雨量17mm


昨日下雨,已連續兩天沒去集水井
上午去看工地,經過一看裡面超多青蛙!
還有一隻超大虎皮蛙停在我放的泡綿救生板上
看體型跟肥肚應該是母的

先處理掉一隻有致殘風險的龜殼花小蛇
撈到路對面的草叢放生比較安心
撈了好一陣子,物種名錄如下
中國樹蟾*3
澤蛙
虎皮蛙小蛙
小雨蛙
黑蒙西氏小雨蛙
花狹口蛙小蛙*1
另有一條不知是草花蛇還是斯文豪氏遊蛇
超大虎皮蛙因為太神經質潛水很久都沒看到
只好下次再救
有一隻黑蒙西已經死在井中
總共救了50隻以上

因為數量實在太多,抓不完
且採集箱放在太陽下曬,溫度明顯升高
已經有人休克翻肚
必須趕快放生
只好立刻離開

先把樹蟾放到潮濕的竹林
其他棲地相同的蛙類放到樹林跟休耕田交界處的積水邊↓


共五隻休克,救不回↓


死亡率估計10%
我想商業放生的個體,在極度緊迫的情況下,應該會有更高的死亡率

救生改善方針:
降低溫度、降低個體恐慌以提高存活率

可行方法:
1.    改用大容器,減少緊迫感
2.    容器使用黑布包緊,比較有安全感不會亂竄
3.    採集箱先放落葉,提供躲藏空間,減少恐懼
4.    樹蛙要放另一個採集箱,避免為了撈樹蛙出來,造成集體大亂竄
5.    針對容易因緊迫而休克的蛙類,於容器內先加一點冰水,降低生理代謝。
6.    集水井上加蓋木板,減少中午陽光直射,延長存活時間

2018/7/20中午

利用午休時間再次前往
先用手機偷拍,超大虎皮蛙還在
照片中可以數出有小雨蛙澤蛙虎皮蛙小蛙共30隻↑
不過大虎皮蛙只要我一靠近,馬上又躲入水中,沒輒

天然呆的虎皮蛙小蛙,大部分都有點綠色↓

2017/5/11

渠道救生與田野放生筆記(一)-黑眶蟾蜍救援心得

最近剛請了怪手來清一處倒虹吸工的淤泥,完工之後巡視,由於高低落差變很大,結果困住許多黑眶蟾蜍爬不出來,有些已經乾死:


先回工作站找了個水桶,然後再回到現場,把困住的蟾蜍全都救了起來,結果好多隻:
因為不知道要放到哪裡,而且時間剛好接近中午,陽光強、氣溫高,不利兩棲類活動,所以就先帶回工作站藏到2樓陰涼處,等到快下班時,再全部放到工作站後面的菜園,結果有兩隻因為擁擠、緊迫死了。

這次放生動物的數量不多,就因為擁擠造成個體死亡,可以想見商業放生死亡率可能就更高了。了解這層厲害,希望大家不要參與大規模的放生活動。

因為還有一些蟾蜍躲進涵洞沒逮到,所以進行第二次救援。為了避免再有體因擁擠死亡,所以這次先在附近找了一塊陰涼的竹林,應該是一個合適的棲地:


 蟾蜍救上來,就立刻帶到林下放生,這次就沒有任何個體死亡了。

水利會許多現代的水利構造物,例如U形溝、倒虹吸,由於壁面垂直,很多動物不小心掉進去,就爬不出來了,成為許多兩棲爬蟲類的葬身處,相當不環保,希望將來有人發明比較愛物動物的工法,讓動物掉進去還有機會爬出來。